Google
 

星期一, 12月 18, 2006

閃燈M模式II(慢速閃燈同步與曝光補償)

攝影教室已經一個禮拜沒有新文章了,因為最近下班後想看一些書,不太想碰電腦。
今天上台北看一顆鏡頭(沒買),然後從朋友那聽到一個新名詞,所以讓我想再把閃燈的一些觀念整理清楚。
友人的說法簡單一句,就是"強光壓弱光",意思好像是說"當一個場景中有一強一弱兩個光源時,則以一特定光圈快門組合拍攝這個場景,然後再把弱光源拿掉以相同的光圈快門拍攝一次,所得到的主體亮度會是相同的"。
其衍生出來的論調,甚至變成以兩個同樣亮度(出力均為P)的閃亮打一個主體,其結果和只以一個閃燈(出力亦為P)打出來的主體,其亮度也是相同的。
我非常驚訝,怎麼會有這種說法?!
友人甚至指證歷歷說是某些老師都這麼說過。
我不知道是他自己過份解釋,還是這些老師真的這麼說。
不過說實話,我不相信這種事!
我只相信,若這一強一弱的光源亮度差異大到某個程度(例如1:5以上,我自己估的),為了簡化拍攝計算,可以只取強光測光;但若這兩個光源強度相差沒那麼大,這麼算一定會有問題的。

因此,回家之後我馬上做了一個實驗,也順便再把光圈快門和閃燈的關係驗證一下。
實驗結果說明如下:
快門沒打閃燈閃燈1/32閃燈1/64
1.5
1/2
1/3
1/6
1/10
1/20
1/45
1/90
1/125


沒打閃燈
在沒打閃燈的狀況下,以主體中的灰卡測光得到F5.6 1.5sec為正確的曝光。
在光圈值不變的情況下,晝面隨著快門愈來愈快而變暗,這點對光圈快門有基本認識的話應該都很能理解。

閃燈1/32
閃燈標準公式算出快門與GN值,
GN = F * D
F=5.6, D=1m, GN=5.6, 所以將SB28以手動模式設定出力在1/32。
大家可注意到,在沒打閃燈的情況下,當快門到1/20以上時,畫面幾乎暗到看不到,這時等於全都是靠閃燈在補主體的光。
因此在快門1/20~1/125時,拍攝出來的畫面亮度幾乎都一樣。

隨著快門愈來愈慢,畫面也愈來愈亮(背景和主體)。同樣在快門1.5sec的狀況,顯然閃燈1/32已經over了。
大家若有photoshop,可以把圖抓下來用滴管吸吸看,看看不同畫面上灰上的亮度。
我舉幾個例子:
(條件1)沒打閃燈1.5sec的灰卡值都在120~122之間;
(條件2)而閃燈1/32快門1/125的值則在120~128之間,雖然較不均勻,但它的亮度和(條件1)是相當的。
(條件3)閃燈1/32快門1/3的灰卡值介於140~148,顯然比(條件2)和(條件1)亮了。
所以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是強光壓弱光,光的能量是相加的。

閃燈1/64
觀察閃燈1/32的拍攝結果,我們可以看出來,若要背景亮度增加,只能靠快門速度放慢(或光圈放大);閃燈能補的背景光是很有限的,尤其是當背景距離很遠時,閃燈根本打不到。
所以閃燈1/64主要在說明如何平衡現場光與閃燈,使得主體和背景都能正確曝光。
以閃燈1/64快門1/2來說,等於是閃燈under一格,曝光也under一格,前面說過under一格就是進光量剩1/2。
因此閃燈under一格提供了1/2的光,而曝光under一格也是1/2; 1/2 + 1/2 = 1, 所以主體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。
但閃燈對背景補的光就不到1/2,這個距離也許只有1/4,故背景還是under一些。

綜上所述,可以得到一個很簡單的概念: 光圈和快門決定背景曝光,閃燈補主體光。
講得更明白一點,應該是說以背景決定光圈和快門,然後再決定閃燈出力。
例如以夜間人像時測背景得到F5.6 1sec的曝光,而以這個曝光測主體發現主體會under一格;這時主體under的一格就要靠閃燈來補,若這時拍攝距離為2m,則GN值需調8(5.6*2/1.4 = 8)。
若主體測出來under兩格以上(現場光只有不到1/4),那就直接以GN值11打,也八九不離十了。

另外還可以注意到,即使讓灰卡得到正確的曝光,主體的其它部份還是會變成不同亮度。
這是因為主體不同不同顏色的反射率不同所致,在使用閃燈時也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。
這部份,下次有機會再來說吧!

上表中的測試照,可到這裡看大圖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