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
 

星期一, 9月 11, 2006

底片的動態範圍與寬容度

底片的動態範圍是指底片所能記錄的景物亮度變化範圍。

要解釋底片的動態範圍,首先要先說明何為光學密度。

若一個物體能100%透光,則它的光學密度為0;而當透光率變成1/10時,則光學密度為1。

因此光學密度由1到2,則透光率相差10倍。

一般光學密度到4左右,就幾乎是完全不透光了。

不管正片或負片,因為都有片基,因此也不可能完全透光。

但不管怎樣,正片的透光率還是比較好。

正片沖洗後最淡(受光多)的部份的濃度稱為D-min,而光學密度最高的部份(未受光)則稱為D-max。

最極端的狀況,若正片完全曝光被洗掉,它的光學密度大約是0.2;而完全未曝光的部份光學密度為3.6,所以它的動態範圍是3.4。

這表示它最亮的部份和最暗的部份,透光率相差2500倍。

所以一般是直接以最亮的部份和最暗的部份,將其透光率相除再取log,這就是底片的動態範圍。

相對的負片的動態範圍就比較差,因為即使它完全未曝光(全被洗掉),也還會留下橘色的膠捲,所以一般負片的動態範圍大約只有2.8。

講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奇怪,一般來說不是負片的寬容度比較高,正片的寬容度比較窄? 為什麼反而說正片的動態範圍比較大,而負片的動態範圍比較小??

寬容度指的是底片所能記錄的層次多寡,倒不是底片本身所能表現的層次多寡。

正片因為動態範圍大,所以得到的影像對比也大。

也就是說,同樣一個景,以正片拍出來的對比會比較強,而負片拍出來的照對比較小。

但正片雖然對比強,拍出來的色顏漂亮,但它所能記錄的亮部層次卻不如負片。

有時你拍同一個景,可能會發現當正片的某些亮部已經爆掉,失去了細節,但負片在這個部份還能保有所有的亮部細節。

這是因為負片的寬容度比較大。

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在測光時,都會以 "正片under,負片over" 做為參考。

因為正片的亮部容易爆掉,under一點可以保有更多的細節,色彩也比較鮮艷;而負片對亮部的記錄能力佳,over一點還是可以記錄所有的細節。

若以EV值來表示寬容度,則一般正片寬容度大約1~2EV的距離,over/under各1格;而負片寬容度約3~4EV,over 2~3格, under 1格。

(這是我所知道大概的數據,若有不對請大家指正。)

也就是說,若拍的是正片,則景物中over一格以上的部份就會爆掉,而under一格的部份出來就是黑的。

而以負片來說,那over 2~3格的部份可能會爆掉,而under一格的部份出來就是黑的。

以我實際經驗,負片好像over 2格還是沒事。因為有一次我把ISO設錯了,整捲底片(負片)曝光多曝了兩格(ISO400設成ISO100),拿去問風城老闆能不能做減感,風城老闆說他不能做減感,又說多曝兩格沒什麼關係。結果沖出來還真的OK咧...神奇!

如果你拍負片,拍出來的照片或掃出來的圖檔顏色灰暗、粒子很粗,那就是曝光不足。如果不是這種問題,八成是沖印店的問題,不是曝光的問題。

3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感謝!讓我對寬容度有了基本的認識!

阿男 提到...

不客氣.
現在拍底片的人很少了,想不到還有人看.
呵...

匿名 提到...

好詳細啊
真是受益良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