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
 

星期三, 8月 02, 2006

點測光與分區測光

點測光(spot metering)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測光方式,它只以觀景窗中的一個點來測光,畫面中的其它部份對測光結果完全沒有影響。
它也是以中間調灰度(18%反射率)為測光標準,使用時需將這點對著畫面中中間調灰度的區塊,就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。
不過你得自己想像把彩色轉成黑白,然後再判斷哪一個區塊較接近中間調灰度,這是最難的部份。
將測光點對準中間調灰度的區塊,然後...
1.若你是使用A模式或S模式或P模式,則按下測光鎖定,這時測光值就固定住了。
2.若使用M模式,則調整光圈和快門,使得測光表正好顯示為0。

以右圖為例,先以點測光的小點對著人物的臉部測光(若皮膚較白可能需要做曝光補償),然後再對焦、構圖、按下快門。
當拍攝主體背光,或拍攝畫面反差較低時,使用點測光能得到較好的結果。
因為主體背光的情況下,其它測光法很容易誤判,所以使用點測較佳。至於高反差的畫面,則較不適於點測,因為測的位置不同,會造成很大的差異。
若你不知道該測什麼地方,不知道畫面中的哪個部份比較接近中間調灰度,那該怎麼辦?
一個簡單的方式,就是用點測測你的手背,東方人的手背的亮度就接近中間調灰度。
若是拍人像,model皮膚較白,就可以用點測測model的臉,再over 0.5~1格。
也許你會覺得這些方法看起來似乎不怎麼精確,其實負片寬容度很大,測光差個0.5~1EV都還OK。
經過一些練習,其實就算拍正片也不是問題。不過還是可以掌握一個原則 "正片under,負片over",成功機率也會增加不少。
若是要求精確,可以去器材行買一份灰卡,以灰卡來測光就萬無一失了。
最後我借用安瑟.亞當斯對他所發展的zone system中的zone(分區),針對不同調性的亮度做個說明:

Zone 0 在負片上只剩片基,完全沒有任何感光粒子;在照片上呈現全黑的區塊。
Zone 1 在照片上比全黑亮一點點,有些微的調性,但無法表現出紋理。
Zone 2 可表現紋理的最低亮度,極深沈的色調,必要時可用以表現影像中有些許細節的極深色部份。
Zone 3 一般深色材質,能表現出足夠的暗色調紋理。
Zone 4 深色樹葉、岩石,以及風景中的陰影部份。適用於表現陽光下人像的陰影。
Zone 5 北方天空,深色膚色,灰色石塊,風化的木頭。中間調(18%反射率)
Zone 6 白種人膚色,淺色石頭,雪地中的陰影。
Zone 7 蒼白的膚色,淡灰色物體,強側光下雪地的平均色調。
Zone 8 有些許紋理的白或極淡的色調(不是死白)、雪白、白種人膚色的亮部。
Zone 9 發亮的白、日光直射的雪地。沒有任何紋理的白。(唯一比Zone 9還亮的東西應該是光源;這種色調應以相片本身的白來表現。)


雖然zone system本來是用來發展精緻的黑白攝影用的,但同樣可以做為彩色攝影的測光參考。
從zone0到zone9由最深的色調到最亮的色調,相鄰的兩個zone的測光值正好差一個EV。
而一般的測光表是以zone5的亮度為標準。
也就是說,你可以找出畫面中相當於zone5的亮度,然後以點測光測這個區域,決定正確的曝光值;但若你測的是如zone4一般亮度的區域,則需將測光表減一格(意思是跟測光表說:現在以zone5少一格的亮度當標準);若測的是如zone6的區域,則測光需加一格。
依這個原則,你可以取畫面中兩三個不同亮度的區域,分別對這些區域測光,然後取一個折衷的測光值,如此一來就萬無一失了。
以上談的,是說明如何儘量呈現出原景物的色調(亮度)。
但每次一講到測光,我都要重覆那句老話: 正確的曝光只在你心中。
就像我先前說的,如果攝影師想把晴天拍成陰天的色調,行不行? 當然可以。
如果你點測的區域是zone5的亮度,但你將測光調成under一格,則得到的作品就會變暗;更確切地說,你所測光的那個區域,將會如zone4一般暗。而這個調整測光表改變EV值的動作,就叫曝光補償。
講到這裡可能有人快搞混了,剩下來就留一些時間給大家想一想吧!

沒有留言: